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称“梆子腔”,俗称“桄桄子”,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秦腔开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尤其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苦音,中国西北及陕西省关中地区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普遍应用的音乐术语。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所形成,作为表现感情气质变化的技法之一。
在秦腔称为欢音、苦音,或花音、哭音,眉户称硬调、软调,碗碗腔称花音子、苦音子,四川弹戏称甜皮、苦皮,或甜品、苦品。
欢音的曲调为徵调式,其旋律常用音为sol、la、do,re 、mi五音,一般用以表现愉快、明朗、活泼、矫健等情绪。
苦音的情况较为复杂,虽仍以徵音为其曲调主音,但旋律常用音则为 sol、si、do、re、fa五音,因而色彩大异。
对此,国内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苦音仍属徵调式,因其si音在实际运用时,习惯上略低于本律,故属于一种特殊的音阶结构的徵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