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排、落实岗位责任、严格不相容岗位分离。具措施如下:
一是开展资金安全风险排查。对单位的资金安全风险点进行专项排查,全面清查银行账户设置、财务审批手续履行、工程款结算管理、内控制度建设等内容,重点检查出支付凭证管理、印鉴保管、岗位设置等三处关键环节。
二是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设置,按规定落实支付管理、印鉴管理、资金支付等岗位,并合理分配人员,明确业务受理责任人,提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完善付款审核,通过多人(3人以上)的审核与审批,提付款的严肃性。
三是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负责开具支付凭证人员不管理专用印鉴,不兼管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工作;负责管理支付凭证人员不兼管专用印鉴;负责管理专用印鉴人员,不兼管会计核算工作;负责系统权限维护人员,不兼管会计核算工作。通过以上四种岗位的人员分离,加强了财务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避免发生资金支付由一人开单、审核、记账核算的“一手清”现象。
一是不断提高对加强财政社保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学习领会财政社保领域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加强财政社保资金管理对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制定工作措施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严格规范申请和使用资金,进一步提高我区财政社保资金管理水平。
二是聚焦相关审计、督查中出现问题,切实按规定整改落实,举一反三查找薄弱环节。以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在社保资金管理上做到“三个结合”。第一结合预算一体化管理改革要求,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规范财政社保支出;第二结合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第三结合加强社保类直达资金监管,严格把控预算资金直达到企到人,严控资金规模,避免形成结余,积极发挥社会保障类财政资金惠企利民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财政社保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财政社保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强日常基础数据管理,强化核验把关,提高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不断完善财政社保资金流程监管,充分提高社会保障类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管理: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经验制定出科学的年度预算,并严格执行,从而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预算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掌控,让企业在合理范围内利用资金,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
资金盈余的投资:企业如果有闲置资金,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企业可以考虑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货币基金等短期理财产品或者股票、债券等长期理财产品,从而使资金更好地利用起来。
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还要注意风险管理,要制定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评估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尽可能降低风险。例如,企业可以采用分散化投资策略、保险等方式来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