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版式。根据色彩曲调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欢音,用来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另一种是苦音,用来抒发悲愤、凄凉的情感。在秦腔的演出中,要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的需要来选择使用欢音或者苦音。秦腔的六大板式,包括一板一眼的[二六板],一板三眼的[慢板],一板一眼的[二导板],有板无眼的[带板],无板无眼的[垫板]和半吟半唱的散板形式[滚板]。
秦腔作为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以下是一些关于秦腔深层含义的解释:
历史文化象征:秦腔因起源于古时的秦国地域而得名,它不仅代表了陕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还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苦音,中国西北及陕西省关中地区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普遍应用的音乐术语。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所形成,作为表现感情气质变化的技法之一。
在秦腔称为欢音、苦音,或花音、哭音,眉户称硬调、软调,碗碗腔称花音子、苦音子,四川弹戏称甜皮、苦皮,或甜品、苦品。
欢音的曲调为徵调式,其旋律常用音为sol、la、do,re 、mi五音,一般用以表现愉快、明朗、活泼、矫健等情绪。
苦音的情况较为复杂,虽仍以徵音为其曲调主音,但旋律常用音则为 sol、si、do、re、fa五音,因而色彩大异。
对此,国内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苦音仍属徵调式,因其si音在实际运用时,习惯上略低于本律,故属于一种特殊的音阶结构的徵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