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高山流水》,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现存曲谱为初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其解题为:“《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流水》还见于《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神奇秘谱》、《风宣玄品》所收为不分段的,其余所收均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了许多滚拂手法,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其曲谱载于《天闻阁琴谱》中。现在流传的《流水》,多为《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
关于《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和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广陵散】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今天我们来聊聊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巢。
黄巢,山东曹县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大齐开国皇帝,江湖人称“史上最强落榜书生”。
黄巢他出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820年。这一年距离“安史之乱”被平叛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藩镇割据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以“河朔三镇”为首的一众割据势力对于朝廷那是既不听调,也不听宣,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半独立的状态;这一年唐朝中后期最有进取心,最有作为的皇帝唐宪宗李纯,被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暗杀于中和殿,帝国余辉“元和中兴”戛然终止,大唐终于彻底躺平了不再挣扎,加速滑向了分崩离析的深渊。
“好人死去,恶人诞生。”这世间有些事,在冥冥之中似乎已然注定。
说起这个黄巢,许多人不自觉的就会与“黄巢起义”这起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关于“黄巢起义”,在主流历史文献中的定义是,“一场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但是领导了这场起义的黄巢本人却并不是农民。
历史上真实的黄巢出身于盐贩子世家,家境十分的富足。
要知道,在古代贩卖私盐,那可是属于抄家问斩的重罪,而黄巢他们家能够世世代代经营这么个掉脑袋的行当,显然不是什么良民。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动乱发生后,以黄巢他们家为代表的那些盐贩子们很快聚拢武装起来,割据一方。
除此之外,能够将贩卖私盐这个行当做成家族产业,红红火火,那显然是已经完全搞定了当地的官府。否则,以唐军一言不合就飙铁骑、搞灭国的行事作风,还能惯着几个上不得台面的私盐贩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巢他们家妥妥的属于那种经营着利润高昂的非法行当,人脉关系盘根错节,黑白通吃的“地头蛇”。
出身成长于这种家庭的黄巢,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安分的主儿。少年时期的他,允文允武,拥有一颗躁动不安,狂放不羁的心。方才五岁的他,就写下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离经叛道的诗句。
不过,尽管天生反骨,黄巢依旧还是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做官,进而实现自己功成名就的追求,以及家族阶层跃迁的理想抱负。
不过很可惜,在那个士族门阀盛行,凡事讲究圈子背景的年代。黄巢的这个想法实在是有些不切实际。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依旧名落孙山后,黄巢备受打击,从此对于读书做官不再抱有期望。心灰意冷的他大笔一挥,写下那首《不第后赋菊》,便回到家里继续做起了贩卖私盐的家族产业。
时间到了公元874年,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边境地区战事不断,穷得叮当响的大唐朝廷为了搞钱应付各种事情,只得加大各项赋税的征收,其中就包括了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进一步加强了官盐专卖,而这样无疑是触动了那些本就不安分的盐贩子们的利益。
很快,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等人在长垣县附近等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造反了。第二年6月,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的起事。
此时的大唐朝廷早已不复当年的荣耀与辉煌,政治上宦官专权、吏治腐败;军事上,藩镇割据,对外战事连连失利;社会上官府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
史书记载,那一时期“百姓流殍,无处控诉”,大家对于这个腐朽不堪的唐王朝早已是忍无可忍,所以王仙芝、黄巢他们率众挑事后,响应者云集,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人的规模。面对起义,朝廷派遣平卢节度使宋威前去镇压,不过效果不佳,王仙芝、黄巢率领起义军辗转山东、河南多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兵锋直指洛阳。
唐僖宗表示,只要你王仙芝乖乖听话,就给你封个大官,进体制。对此,王仙芝明显是有些心动了,不过黄巢等人却很是不爽。得知消息后的黄巢,直接对着王仙芝的脑袋就是一棒槌,将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并破口大骂道,“咱们之前发誓赌咒要一起推翻腐朽的朝廷,横扫天下,眼下你小子居然不管兄弟们,自己跑去做官,厚道吗?”无奈,为了安抚黄巢等人,王仙芝只能拒绝了朝廷的招安,继续跟唐军死磕。
不过,经过这么一闹,王仙芝与黄巢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意见不和的两人很快就走向了分道扬镳。王仙芝领着大部人马在蕲州一带大肆劫掠,而黄巢则是引兵向北进攻。
后来,王仙芝兵败被杀,余部基本上都投靠了黄巢,众人一致推举黄巢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
面对唐朝官军,以及各路节度使的合力围剿,黄巢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他率领众人先是转战黄淮流域,然后又长驱直入进军长江下游一带。
公元878年12月,黄巢大军进入福建和广东,并于第二年10月,攻克了广州城。
据说,黄巢原本是想着在广州这里好好经营,发展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奈何当时的岭南地区跟现在的经济特区完全不是一码子事,不仅人烟稀少,大片土地尚未得到开发,而且气候湿热,蚊虫肆虐,初来这里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黄巢军队中有很多人就是得了瘟疫死掉了,这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士气。众人纷纷向黄巢进言,希望“北归以图大利”。
于是,黄巢只得顺应军心,以“百万都统”的名义发表北伐宣言,明确了“诛杀贪官污吏”的政治主张,然后领着一众人挥师北上。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黄巢大军千里转战,先后拿下永州、衡州、潭州、江陵等地。虽然之后在荆门被唐军击败,吃了个大亏,但是黄巢一边向朝廷假意请降,迷惑唐军,一边拿钱贿赂唐朝的将领,使得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故意“放水”,给了黄巢收拢部众,逃出生天的机会。大难不死的黄巢调转方向,逃往了江西。
公元880年3月,唐军将领张璘渡江南下,在江西鄱阳、上饶等地击败了黄巢。黄巢的军队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史料记载是“死者十三四”。
面对恐怖如斯的张璘,自知不是对手的黄巢连忙认怂,假装投降,并且再次发动了“钞能力”,贿赂张璘和他的上级高骈。
等到朝廷以为平叛已经结束,各路平叛大军纷纷撤离的时候,黄巢当机立断,再次跳反进攻浙江,这一次,张璘寡不敌众,战死于信州。之后的黄巢简直就是觉醒了“无双模式”,在浙江攻城略地,大杀四方,并于880年7月强渡长江,一路西进连续攻陷了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的许多城池。
公元880年11月至881年1月,兵势不断壮大的黄巢,先后攻下洛阳、长安,唐僖宗李儇仓皇逃往四川。
进入长安城后的黄巢,在手下数十万军士和无数长安城民众的见证下,于大明宫含元殿继位,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此时此刻,黄巢终于实现了当初“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生豪言,他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最巅峰。
假如这个时候的黄巢能够约束部下,颁布律法,好好经营,新建立的大齐还是很有希望取代已经腐朽不堪的唐王朝。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进城没多久,兵员成分复杂的黄巢军队,很快就摁那不住,开始在城中烧杀掳掠,大肆抢劫。史料记载是,“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恰巧,在随后唐军的反攻中,城内不少居民做了唐军的内应,这让焦头烂额的黄巢更是暴怒不已,当即纵兵屠杀,搞得整个长安城血流成河,宛如人间炼狱一般。
这一场大屠杀,直接把他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给杀没了。
第二年4月,在唐军和各路节度使的围攻下,人心尽失的黄巢不得不撤离长安,再次当起了“流寇”。
公元884年6月,黄巢在已经投降了唐军的旧部朱温,以及沙陀人李克用在内的诸多节度使的合力围剿下,兵败走投无路,最终在泰山东侧的狼虎谷内拔剑自刎。
至此,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终于拉上了帷幕。
“黄巢起义”从南到北,几乎把唐王朝统治核心的中原大地,以及富庶的江淮地区打了个遍,虽然最终没有能够颠覆唐王朝,但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唐统治的根基。
在“黄巢起义”失败的23年后,黄巢昔日的旧部,宣武节度使朱温废掉唐哀帝李柷,建立梁朝,史称后梁。
自此,传承了289年的唐朝灭亡,中国进入纷繁复杂、动乱不堪的五代十国时期。(全文完,谢谢阅读)
历史小论文模板
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拟定标题。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标题要准确(鲜明体现论点)、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
2.组织资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①要围绕主题选材。②材料要真实准确。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④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才能写出文章。
3.正文写作:首先是开头,入题一定要快,开门见山。接着是论,其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①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③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④结论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或者是说结尾要再次点题,并升华。⑤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4.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
5.修改与润饰: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修改初稿;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