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通俗易懂而著称。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邻居老妇人的影响,他经常将作品读给她听,并根据她的意见进行修改,直到她满意为止。此外,白居易的童年经历了战乱,但他立志苦读,最终成为了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故事简短版如下:
1. **早年经历**: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以文章闻名。他从小就表现出诗才,十六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家世平凡,在长安并不出名。他曾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当时的名士顾况。
2. **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邻居老妇人的影响,他尊重她的意见,使她成为他作品的“试金石”。他的诗因此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3. **个人经历**:白居易的童年经历了藩镇战乱,家庭多次搬迁。他曾在符离读书用功,为了躲避战乱,他被送往江浙一带。在那里,他欣赏美景,思乡,培养了对诗歌的热爱。
4. **感情生活**:白居易11岁时,与邻居女子湘灵相识,两人成为青梅竹马的玩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了初恋。白居易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不得不离开湘灵,但他一直怀念着她。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一生充满了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的个人经历。他的诗歌不仅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的感恩诗有《燕诗示刘叟》。这首诗是白居易借双燕的遭遇讽劝那些不顾父母痛苦而独自远走高飞的人们,表达了想要子女对自己尽孝,自己就应先带头对父母尽孝;同样,教育人者首先要教育自己的思想。诗人写双燕的筑巢、孵卵、哺雏、教飞等过程,既生动又简洁,笔端富有感情。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诗歌的政治服务性:白居易主张诗歌应当为政治服务,即诗应“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这种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他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创作的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如《秦中吟》和《新乐府》。
诗歌的社会功能:白居易强调诗歌具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即通过诗歌反映社会问题,批评时政,引导人们的情感表达。这体现了他对汉乐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诗歌的艺术特征: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他还提倡诗歌的通俗化,旨在让更多的人通过诗歌理解社会和生活。
诗歌的美学价值:尽管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但他也认识到诗歌的美学价值,并在实践中推动了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以及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和谐。
个人风格的影响:白居易的个人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新乐府理论。他的诗歌直书其事,追求“实录”精神,同时又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深沉的思想内涵,又不失艺术之美。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不仅关注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意义,还强调了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