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是《兰亭序》,这是无价之宝,书圣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据说《兰亭序》最后出现的时候,是被李世民所收藏着的,而后来有个叫温韬的人曾经盗窃了李世民的昭陵,发现昭陵中并没有《兰亭序》。所以照此估计,《兰亭序》最有可能就是被武则天放入了她和李治一同埋葬的乾陵之中,如果真的是这样,武则天墓中的《兰亭序》价值将远远超过墓中的金银珠宝。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1. 因山为陵:乾陵以梁山为陵墓主体,利用双峰对峙作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这种选址和布局方式气势恢弘,选址极为巧妙。
2. 阙的形制:阙的规制是三出阙。乾陵共有三对阙,一对在第一道门、一对在双乳峰峰顶、一对在陵墓南门朱雀门。阙作为空间转换和过渡的标志,起到了重要的空间划分作用。
3. 神道:神道是通向陵墓主体的长墓道,其两侧分立石象生,如石马、石人、石狮、朱雀、碑等夹道而立。这些石刻和阙台的衬托,使梁山更为突出,同时也引导拜者。
4. 前堂后寝:墓室四壁及甬道两侧绘有柱枋斗拱、树木、宫女、内监等象征宫廷生活的笔画。甬道外墓道两侧还绘有列戟、仪仗等宫门前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