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精神层面的阉割,是一种太监化的人格。其在文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没有是非观,一味讨好杈势,为捞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即为太监化人格。
太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叫做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侍、内监等等。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皇帝命掌管乘舆、服饰的殿中省成中御府,把监分为中监、太监、少监。因为他拿宦官充当太监、少监,因此人们便把沿用很久的宦官统称做太监了。
太监古代的称号主要是“内侍”,一般带有具体的职务名称,如“内侍省尚书”,“内侍省丞相”等。另外,太监在明代朝廷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太监总管,掌管皇宫内的日常管理工作。
而在清朝,太监的职位称号则多为“房养”(即居住在内宅的太监),“省养”(即居住在内务府的太监)或者“行人”、“卫士”等。